上周,腾讯对外宣布,腾讯游戏xr业务将变更硬件发展路径,并对相关业务团队进行调整。据悉,腾讯将为受影响员工提供2个月过渡期,并优先安排转岗面试和外部推荐机会。
无独有偶,上周,针对外界传出的“字节跳动旗下pico业务大裁员”的消息,字节跳动向21世纪经济报道回应称,“大裁员”信息不实。不过,pico近期确实进行了一轮组织优化,但整体比例不高。而且此次调整仅涉及部分业务,属于公司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不会影响到业务的正常运行。
尽管两家公司的情况各不相同,但“调整”“优化”背后,都意味着裁员以及业务的战略收缩。事实上不只是腾讯和字节跳动,去年底以来,国内外的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均对旗下vr、xr等尊龙凯时ag旗舰相关业务进行了调整。
这种变化,也与元宇宙的热度保持了同频。过去几年,“元宇宙”概念火热至极,很多企业纷纷跟进,甚至还有公司选择更名以表达all in元宇宙的决心。但如今,当红的概念是chatgpt,风头已经盖过元宇宙,当潮水退去,市场回归理性,此前激进前行的元宇宙业务,也要开始后撤一步。
短命的腾讯xr
时间如果回拨到半年前,市场看到的其实是腾讯面对xr业务的雄心壮志。
2022年6月20日,腾讯集团通过内部邮件宣布,在ieg(互动娱乐事业群)下成立xr业务线,负责xr业务战略规划和执行落地。
这是一次由腾讯总办讨论决定的战略布局,甚至早在几个月以前,该部门就已经在腾讯内部广撒英雄帖,开放的岗位更是超过40个,覆盖内容生态、运营、技术研发等方向。
有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腾讯xr业务线的规划是对xr领域进行全链路布局,包括软硬件以及行业生态。
实际上,对于该部门的设立,外界普遍认为是顺理成章。因为早在两年前,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就提出,“随着vr等新技术、新的硬件和软件在各种不同场景的推动,我相信又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就像移动互联网转型一样,上不了船的人将逐渐落伍”。
所以当时来看,腾讯内外都对这个xr业务线寄予厚望。而这份重任,落在了沈黎肩上。资料显示,沈黎于2013年加入腾讯,在负责xr业务线之前,担任的腾讯next工作室总经理一职。而next是“new experience&technology”的缩写,也意味着对新体验和新技术的探索。
但是在xr业务线成立后的半年里,各种变量的涌现,打乱了腾讯原有的布局,也让这个高调亮相仅半年的业务,不得不开始做出调整。
一个变量是沈黎的离职。2022年11月,在xr业务线成立仅5个月时,沈黎便宣布离职,并表示是由于个人原因。
当然,对于沈黎离职的真正原因,外界也是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一个新团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便变更一号位,都极不正常,对于业务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一定影响。
另一个重要变量是,对黑鲨手机收购的终止。有知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原先腾讯是计划通过收购黑鲨来自建xr硬件生态。但随着该收购项目停止,这条路径也被迫改变,包括此次官宣的“变更硬件发展路径”,也与此有关。
不过,在腾讯官宣xr业务线的调整之后,一位接近腾讯人士透露,腾讯并未放弃探索xr,仍会考虑其他发展方向。然而,经过此番折腾,腾讯不放弃探索xr或不假,但相信也很难再像去年6月那样对xr业务高举高打了。
难啃的vr市场
与腾讯xr业务线“胎死腹中”不同,字节跳动旗下pico的调整,更代表着当下vr行业面临的困境。
2021年,字节跳动斥巨资收购来的pico,近两年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份额占比最高的vr设备厂商。去年9月,pico发布了新一代vr一体机pico 4,这是其被字节跳动收购后进行的首秀,也是首款融合了pico与字节跳动各方面能力的产品。
当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pico总裁周宏伟对于pico未来的发展释放了较强的信心。他说,过去作为创业公司,要拓展全球的海外市场需要很多能力和投入,但当时的pico是不具备的。而在加入字节跳动的第一年,pico团队规模便实现了数倍增长,这也让其有了足够的人力。
周宏伟当时称,pico 4是pico真正意义上开启全球市场的一款产品,未来,pico也将坚持做全球化的消费市场。
另外在国内,pico也计划布局线下渠道,在周宏伟看来,vr设备是强体验产品,通过设立线下体验场景,可以加速消费市场对vr设备的认知。
得益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2022年,pico设定了100万台的出货目标,对于pico 4,pico团队则设定了更加激进的目标。但是,从市场统计数据来看,pico并未完成2022年的目标。
有接近pico的人士向记者表示,过去两年,pico在营销、流量和品宣等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也换来了一定的用户规模,但仍未达预期,而在整个集团去肥增瘦的战略下,这种投入产出比较低的方式则很难持续下去。
过去几年,火热的“元宇宙”让很多业内玩家乐观地以为vr设备的春天会加速来临,但事实却非如此。行业调研数据也显示,经过多年的早期铺垫,vr设备已经显现出较为明显的“消费级趋势”,但仍处在跨越鸿沟的关键节点。
换句话说,只要这道鸿沟还未跨越,vr设备的爆发就仍需要等待。至于vr设备距离成为真正的消费级产品还差些什么,多位受访的vr业内人士均表示,一是软硬件产品的体验仍有待提升,二是vr设备价格还需进一步下降。
pico一位副总裁曾表示,vr内容生态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去努力,尤其是产能规模,还不够大也不够集中。其举例说,中国市场传统长视频的年产量约为5万小时,而优质vr视频每年的新增产能还不到20小时,所以vr行业的产能还没有被激发。
如何吸引更多用户购买vr设备,以及如何让购买了vr设备的用户持续使用,这都是vr行业拥抱消费级市场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包括vr在内的元宇宙,仍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业态,而投身其中的企业则要调整好姿态,用更可持续的方式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