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总有理
从爱上尊龙凯时ag旗舰的那一天起,扎克伯格就开始一连串的“诡异”行为,几乎每次在元宇宙取得的成就都会被外界冷嘲热讽。曾经僵硬古早的自拍,突然没腿的幽灵画面,10月份,meta似乎想要为自己跟老板正名。
十月份,meta在connect大会上发布了一款高达1499美元的头显,一时间成为扎克伯格的新骄傲。跟整个元宇宙大环境不一样,眼见大部分公司都倒在了风口过后的一地尘埃里,唯有meta像打了鸡血似地越挫越勇。
扎克伯格在元宇宙上似乎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毅力,截止今年9月份,他的净资产蒸发710亿美元,而meta也自2021年9月以后,损失了约三分之二的市值,即便如此,小扎依旧不想放弃元宇宙。
早在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就花了高达20亿美元,这一举措是扎克伯格筑建元宇宙的开端,meta对全球元宇宙市场的表率作用毋庸置疑,谷歌趋势搜索显示,facebook更名为meta后,全球对“元宇宙”的查询猛增。
时至今日,扎克伯格对元宇宙的执念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即便是裁员、亏损、股价大跌
行业被唱衰……谁也无法阻挡他的热情,谁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头显成为元宇宙“支点”?
大厂对元宇宙的追逐,具体反映到现实中来时,头显似乎成了最好的梦想载体。
扎克伯格对这次的头显也是格外有信心,据说,与quest 2相比,quest pro的各种技术跟配置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例如薄饼透镜,光学堆栈缩减超40%,甚至设备的瞳孔间距调节范围都为了让用户有更好的视觉体验发生了改变。
从效果上来看,quest pro与 meta quest 2 相比,中心视图的全视野视觉清晰度提高了 25%,周边区域提高了 50%,色域扩大了 1.3 倍。整个元宇宙市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卷去,头显、眼镜就成了一个技术漩涡。
国内大厂之间也是寸步不让,字节跳动不断发布pico新品,而腾讯则对渲染引擎与镜像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就2022年以来,华为、oppo、小米和vivo等头部厂商陆续公布了10多项与vr/ar有关的专利,包括基础技术、外观设计、光学显示等多个领域。
这个赛道或许是元宇宙最不可或缺的技术跳板,同时,又是现在整个领域里为数不多,不算太过空洞的价值沃土。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vr头显的出货量约684万台,根据idc今年7月的最新数据,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vr头显市场出货量较去年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241%。特别vr游戏乘风而起,趁着热度,steam月活用户中,vr头显用户占比在去年1月份首次突破2%,3月份,进一步增长至2.3%。
市场明显开始活泛起来的需求配合着元宇宙的如火如荼,这个领域光在技术上就难倒了一片参与者,实时跟踪技术、清晰度、场景色调、可视角度……哪一项解决了,都能成为新一代的头显领军,甚至是整个元宇宙范围内的佼佼者。
但头显设备做起来没那么简单,元宇宙下真实的体验感要在刷新率至150-240hz以上、帧率达到1800hz才能实现,仅仅是这一个条件,目前市面上就只有pico neo 3和oculus quest 2能做到。
全球对头显技术都颇为重视,但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扎克伯格的天价头显与理想标准也尚有很大一段距离。此前,在siggraph 2022期间,reality labs显示系统研究团队分享了为meta开发vr显示系统的心得,vr还需要克服的10项技术挑战,分辨率、视场角、人体工学,目前的科技企业几乎没有任何一项拿手。
当然,市面上不是找不到技术一流的头显,芬兰varjo公司的头显设备xr-3,不仅有供全彩、低延迟的穿透式mr技术,还拥有两个2880×2720像素的显示屏,目前该款头显的售价在6495美元,一年光租金就要1500美元。
但消费端很难接受那么一款真天价头显,反而是一堆千元出头的平价头显在这几年渐渐崭露头角。去年年末,爱奇艺奇遇vr发布了奇遇 dreamvr,xr2 8gb 128gb的配置仅售1999元,是国内首个将旗舰机产品率先降至千元机价格区间的厂商。
但相比于硬件配置,这款头衔背靠爱奇艺,明显在走内容路线。硬的不行,来软的,当头显成为元宇宙“支点”,很遗憾的是,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撬动地球,未来的市场总是惊人的爆发,又出奇的脆弱。
曾经有机构预测meta在2024年vr头显出货量将下调40%,当日代工巨头歌尔股份的股价就跌停,市值一夜蒸发129亿元。风往哪里吹,资本跟人才就往哪里走,但现在,元宇宙的风起来了,却吹得全球晕头转向。
元宇宙能从消费级迈向企业级吗?
扎克伯格不甘心只卖头显,眼看meta的处境一日不如一日,单凭一家恐怕无法破解元宇宙的财富密码。10月份的connect大会上,meta与微软难得在元宇宙面前握手言和,前者宣布与后者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要知道,至少在元宇宙领域,这两家巨头一度水火不容。据悉,meta为了争夺人才挖了微软数次墙角,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hololens团队在过去1年中流失了大约100名人才,大部分都流向了meta。
昔日冤家,终成队友?合作之后,微软将把teams、office、windows以及 xbox 云游戏全部引入到 quest vr 头显,而meta也将在未来工作与游戏中与微软联手,带动整个元宇宙板块的商业生产力。某种程度上,双方都在极力掩饰自己的短板。
meta用户在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年5月份,号称企业版“脸书”的workplace 的付费订户达到了700万,而两个月后,微软的团队协作软件teams 就宣布拥有2.5亿月度活跃用户。用户数量上,meta的确急需向微软借血。
但在硬件设备上,即便到了元宇宙阶段,微软的发力重点依旧是软件,这样来可以巧妙地避开与苹果、meta等对手正面竞争。当然,两家合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元宇宙从消费级市场到企业级市场转变。
走过游戏、社交、虚拟物产……元宇宙下一步渐渐迁移,企业赛道似乎当之无愧。第一个提出企业元宇宙概念的就是微软,去年5月份,微软在build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企业元宇宙试图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虚拟数字世界,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而微软最先切入的领域就是远程协同办公。
消费级元宇宙的确在缩水,以曾经炙手可热的元宇宙地产为例,wemeta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内元宇宙房地产跌幅达85%,而整体的销售数量也从去年的1.6万笔跌到今年8月份的2000笔,下降了87.5%。
反观企业级市场,微软、英伟达、尼桑等都在利用数字孪生推动企业元宇宙的落地。
除了科技公司,制造企业也不例外,宝马去年宣布采用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为全球31个工厂创建“数字孪生”。今年9月份,区块链网报道,企业级元宇宙软硬件服务提供商varjo宣布完成4000万美元d轮融资,这家企业的客户包括洛克希德马丁、波音、阿斯顿马丁、起亚。
元宇宙对企业发展真的有影响吗?埃森哲调研过全球4600多名业务和信息技术高级管理者,89%的受访高管认为,元宇宙会对其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60%的高管则认为元宇宙带来的变化将是突破性的。
但这个领域在现实落地时一向落差比较大,企业市场也没能改变这一魔咒。就目前来看,元宇宙作为远程办公工具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悉,微软对自家公司6万多名员工尽享调查,却遗憾地发现远程办公不仅仅耽误了团队的沟通效率,还大大降低员工的生产水平与长期创新。
而meta大刀阔斧地挺进元宇宙,却有42%的员工连公司的愿景都不清楚。饼画好了,可惜还没一个合适的盘子来装。
元宇宙的“全产业”达成了多少?
细究起来,这个听上去虚无缥缈的科技概念,具体应该如何形容?例如roblox给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而国内清华研究团队总结出的三大属性,是时空拓展性、人机融生性、经济增值性;还有从似乎方面解释,是扩展现实、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四大新技术的应用。
这些都可以统称为元宇宙的基本要素。差不多两年时间过去,如今元宇宙的发展到了哪一阶段?先看meta,扎克伯格的元宇宙范围十分广阔,包括社交领域、生活领域、娱乐领域、游戏领域、教育领域、企业领域。
具体来看,扎克伯格对新 quest、vr/ar 未来的技术路线、元宇宙、神经接口、vr社交和 vr 办公都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6月收购xbox 360手柄设计团队carbon design以来,meta在包括计算机视觉、面部识别、眼动追踪、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领域的投资与收购已超过15次。
时至今日,大厂在元宇宙领域基本都跟扎克伯格一个原则,即全产业链入局。国内以腾讯为例,腾讯一度围绕社交形成了包含电商、游戏、支付、生活服务在内的完整生态,在人工智能领域已探索了内容、游戏、社交和平台工具型四类ai。
或许受全产业的元宇宙发展路线影响,云、人工智能、aiot、边缘计算……这些新技术领域也不断吸引资本加入。以虚拟现实为例,据悉,2021年,全球虚拟现实产业进入新一轮爆发期,到2021年,仅1-9月虚拟现实产业累计投融资金额已达到207.09亿元,不管是金额还是投融资事件数量,均已超过以往历年全年的总额。
大厂总是信心满满,无论亏得多惨,嘲得多热。去年底,美国一本杂志把扎克伯格评选为“年度恶人”。他们在文章里那么写道:「扎克伯格在一场冗长的演讲中提出元宇宙的概念,完全不顾人们在非虚拟生活中真正想要做什么,更不用说在虚拟生活中了。」
元宇宙在风口上爆火了那么久,在资本眼里,这是互联网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新一轮造富地;在创业者眼里,这是将要点燃世界的科技之火。但在普通人的眼里,元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很少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曾经对全球24712名成年人展开的调查显示,在美国有高达近80%的成年人不知道元宇宙,而在德国,这个比例更是即将突破90%。在国内,元宇宙尽管如火如荼,但有高达90%以上的企业成立时间都不到一年。
元宇宙很大,大得能装下全球一众科技大厂的野心。元宇宙又很小,小得让普通人至今都无法看清虚拟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