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ag旗舰时代,以及所有的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新的想象力。
——“文化元宇宙的中国印象”前沿工作坊
工作坊ai绘画作品《京杭大运河》
“文化元宇宙的中国印象”前沿工作坊第四期以“媒体元宇宙如何建构中国特色?”为主题,通过中国网和smg京沪连线方式,邀请院校学者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参与。此次工作坊包含理论研讨、大赛创意需求发布,以及ai绘画创新实践模块。
工作坊现场探讨了“光耍嘴炮就行”的ai绘画场景,实际进行了利用语言描述来进行画画和设计的创作实验。工作坊学员感叹道,世界正从种种不可能变为可能。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或许我们更应开放心态,从“积极发问”开始。
发问:人类的想象力能否跟上ai技术的飞驰
引发争议的获奖作品《太空歌剧院》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举办的一场的艺术比赛,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凭借画作《太空歌剧院(thétre d'opéra spatial)》,在数字艺术类别中拔得头筹。但与普通的画作获奖不同,随之而来的不是鲜花与赞美,而是“ai画作拿一等奖惹怒人类艺术家”的口诛笔伐。
“画面很美,但我们不接受它是艺术。”
这幅基底由人工智能midjourney进行创作的“作品”,让ai绘画陷入了巨大的舆论漩涡,美术创作者们在网络平台纷纷质问——ai的创作也能称为“艺术作品”吗?
工作坊ai绘画作品《光-蒸汽-蓬松》
“技术发展超越了人类的文化观念,出现了文化滞后的问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昌凤教授以《元宇宙:超前的技术与滞后的文化》为题分享时谈到“技术是驱动社会变化和进步的主要引擎,而文化倾向于抵制变化以求保持不变。”这恰与《太空歌剧院》的舆情形成呼应。
陈昌凤教授认为,元宇宙文化总体上依然是人类社会权力关系的反映。
“滞后的文化可能正成为技术发展的掣肘,只有挣脱旧的文化束缚,才能真正面对颠覆性的创新革命;同时要努力使技术提供较好的对人类的适应性。”
所有这些问题,本质还是“物”与“我”的关系,科技与人的关系。
验证:在ai幻境中重构数字与人的关系
工作坊ai绘画作品《下班后的工人农民》
ai绘画与人是什么关系?有人会因此丢掉工作吗?体验学习模块中,中国网文创中国主编杨俊康引入媒体侧的实践观点,带领北京中国网会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中外学子现场体验了各人首张内容创作生涯的ai绘画作品。而在上海会场,同学们参观了创作smg虚拟主播“申雅”的子午工作室,深入了解了虚拟数字人的制作过程。
长久以来,很多人依然认为,在一些体现人类独创性思维的领域,仍是ai的禁区。例如艺术和绘画,很难想象出ai能和人的想象力和手艺一较高下。
工作坊ai绘画作品《废墟月亮》
但近几年ai在图形方面的进展,时代日新月异(进步迅速甚至以分秒算),不少高质量的ai绘画方案纷纷面世,寥寥几句或几个词的描述,生成美轮美奂的“ai艺术作品”。
透过ai技术自动生成的绘画,从创作者角度,自然知道它不是最恰如其分的表达,但是从一般的观者角度,从这种自动绘画无疑也能从中感受到某种情绪,甚至也是美的传达。北京大学全球创新创业中心随艺说创始人彭莹茜说,当代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当代艺术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可能,其中有很多更是相互对立的。好的艺术永远都不是一成不变,它可以随机随意,最主要是应当引起观众的兴趣,从人出发,又回到人的身上。“一定意义上讲,ai跟颜料和水墨没什么两样,是手段和工具。”
工作坊ai绘画作品《想知道》
项目经理可以在策划之初就把一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交给ai,加些关键词,反复测试,看看能生成什么,是否符合“感觉”——“感觉“,往往是美编及设计师们的噩梦,但ai显然可以不知疲倦地满足任何无理的要求。
“打不过就加入。”在ai绘画的体验环节,工作坊学员表现出巨大的兴趣,已经上手“创作”了一系列质感不错的实验品。
行动:身处产业核心的我们更需要积极应对
华东政法大学“经天学者”特聘教授臧志彭在作理论导引时指出,元宇宙给人类生存方式带来整体性变革。
smg战略发展和经济管理部主任吴霄峰则进一步认为,元宇宙的重大变革,更显著地带来具备沉浸式体验的文娱生活互动场域,因此媒体需在文化娱乐产业的各个赛道进行战略布局。smg技术中心主任、上海东方传媒技术公司总经理林云川分享了smg在数字人、文娱、体育、文旅会展、电竞等方面做出的大量创新实践。
工作坊ai绘画作品《敦煌飞天》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星儒指出,元宇宙对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将产生“强体验、跨时空和审美提升效应……作为元宇宙信息的桥头堡,外语类高校国际新闻专业师生需要直面元宇宙,并进行认真的思考。”
中国网技术创新部主任、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负责人赵萱以《元宇宙和国际传播变革》为题进行了分享,提出从媒体视角对元宇宙的观察和探索存在“人”“空间”“数字资产”和“联接”四个维度,并介绍了cicg元宇宙国际传播实验室以及“未来行动计划”的情况。
事实上,传媒相关业界可能会因为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工具或数字场域而脱胎换骨。当熟知内容编排的媒体从业者下场搭建元宇宙世界,可想而知,ai技术、元宇宙技术将会协助作者创造出比现在二维平面惊艳得多的内容产品。在普通用户手里,元宇宙常常只停留在“好奇的体验”,但到了媒体眼里,它们就像“融媒体”“中央厨房”一样,是一场迎面而来的“行业的变革”。
工作坊ai绘画作品《海边日落》
探索:元宇宙场景的现实应用题
“如果ai能读懂人的心声,把人的感觉、情绪转化成一种表达形态,也有可能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艺术种类,这样的‘元宇宙’该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何佳雨谈到元宇宙内容的未来。
一切归结于用户的输入与系统的输出。首先要能理解用户的要求是什么,这就涉及到自然语言理解技术(natural languageunderstanding,nlu),这也是al的核心课题之一。
工作坊ai绘画作品《想知道》
算法需要“理解”输入所要表达的语义,这需要一定的智商(iq)才能完成,必须要进行词法、句法、语义等一系列的分析。人类语言的魅力,在于它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在文本显式的语义之下,还潜藏着说话人内在的情感、态度以及各种微妙关系等,对这方面的理解就需要足够的情商(eq)。这涉及到“表达”的元命题。
如果我们把元宇宙,当作完成“表达”的整个环节,想象空间是非常大的。我们是不是能在元宇宙里描述一株白玉兰的芬芳,是不是也能传扬时代激昂的精神与记忆?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闵令超在工作坊的致辞中提到,元宇宙作为承载人们无限想象的概念,未来可能在现实和虚拟融合的传播场景中更好地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元宇宙场景“为我所用”的关键之处。
工作坊ai绘画作品《阴阳鱼》
在“文化元宇宙的中国印象”全国创意传播大赛模块,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王亚楠老师代表大赛筹委会面向全网发布了“中国网:年轻人心中的中国精神”“中科院遥感ai:中国地方农业名品知识图谱”“白玉兰:元宇宙世界中的上海精神表达”“气象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元宇宙传播”“宽创国际: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宇宙表达”“风语筑:数字文化空间元宇宙设计”“上海申酒:海派酒文化的数字空间传播”“粮全其美:中国饮食文化的数字空间传播”等目前征集到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定向创意需求。
真实和虚拟交织,人类在输入到输出的互动中,又一次推开了新世界的大门。